课程总体介绍

叙事治疗是 Michael White 和 David Epston共同创立,已发展为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之一,O'Hanlon(1994)便以咨询专业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来形容叙事治疗取向所导引出的新方向。


有别于既有的治疗理论,叙事治疗奠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及社会建构的观点,不强调评估诊断个案问题和依赖咨询师的专家权威,而是相信个体能够主动建构并诠释其生命经验和意义。


心理咨询是一个合作的对话历程,从中人们得以由受到文化叙事影响的单薄叙事,逐渐发展多元丰富且令自己满意的故事。叙事治疗经由「问题外化」、「独特结果」及「发展替代故事」的对话过程,发现已存在当事人生活经验之中,但未说出的或遗落于原先自我叙说之外的闪亮时刻及独特结果等事件,催化当事人得以和充满问题的人生故事分开,他们将体验到原属个人的自主力量和能动性这种赋权给当事人的过程,是相当具有力量感的。


同时,叙事治疗相信人们的生命故事是与身处的社群互动关联,藉由「多重观点」、「重组会员」、「局外见证」等对话历程,可以拓展故事的丰富性并强化、巩固新故事,帮助个人发展出多元的自我认识和认同。


学习效益



学习叙事治疗的重要效益,是在开启心理咨询工作者对于专业位置进行检视和反思,将看待当事人和其问题的视框,由内在病理转变到发现并重视个人内在知识和资源,透过合作对话历程,以发现个人生命中珍视的意义和价值。基本上,这是一种看待生命经验的视框挪移,更是一种世界观的转变。透过视框的挪移和解构,展开个人生命经验脉络的觉知,通过好奇地对话、聆听和理解,让来访者有机会能够诉说,我们可以造访和陪伴每个生命经验的特殊和珍贵之处,这不仅能增进专业的效能,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陪伴自己、照顾自己的一个疗法。




培训目标



1、学习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

2、练习并熟悉叙事治疗历程的各项对话技术

3、探索叙事治疗在相关议题上的应用

4、在生活和专业方面开展叙事实践的反思历程





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进行,除了介绍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讲解展开咨询对话的各类工作地图和例句,为咨询工作的指引。课程中还安排体验活动以自身的经验分享以感受叙事治疗与个人生命的连结,讲师有丰富教学和心理咨询实务经验将在课程中亲自示范,协助学员进行小组实务演练。配合课程单元主题,讲师将提供案例说明、咨询逐字稿和示范录影带来带领学员领略叙事治疗是如何操作并展现其疗效。





招生对象



从事助人工作和心理健康领域者、

精神科医师、心理科医生、

心理辅导教师、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

企业管理者、自我成长者、心理学爱好者等。





课程设置


培训内容(3天2夜,32课时)


  • 导论:叙事治疗的基本假定

  • 打开生命故事的重围: 发展外化对话

  • 解构——开展主流文化故事框架下的自我故事

  • 照见生命故事中的例外与闪亮时刻——独特结果的对话

  • 故事的重写: 行动与认同的丝线在时间与空间的画布上交织构图

  • 体验、示范与演练


导师介绍

3.jpg


林杏足 博士 心理咨商师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博士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系教授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社区心理谘商及潜能发展中心主任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学生心理与辅导中心主任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校区谘商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联合会副理事长

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亚洲体验教育学会「台湾冒险治疗专业社群」委员


1999年开始参与叙事治疗创始者Michael White、吴熙琄老师和Jill Freedman的课程培训;

2007年到美国 Evanston Family Therapy Center 接受Jill Freedman主持叙事家族治疗和督导的训练;

在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硕士班和博士班开设「叙事治疗专题」课程(任教至今26年),并执行叙事治疗的研究计划,经由「学-教-用」的历程让其对叙事治疗的理念和实作有的深刻的理解,持续在台湾、马来西亚和大陆开办培训课程,讲授叙事治疗的美好。除了教学和研究的任务外,林老师也常年持续亲自作个案治疗。 


研究及著作(可自行查阅):

1、期刊论文 17篇

2、研讨会论文 24篇

3、专书及专书论文:林杏足(2000)。角色扮演在团体谘商上的应用。载于吴秀碧主编,角色扮演在辅导上的应用, 63-77页,教育部出版。

4、技术报告及其他 12篇

此课程为德瑞姆心理咨询基础课程的子课程。